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智力正常,做别的事情挺好,为什么就是学习不好呢?
心理分析
一.学生原因
1.学习负担过重。
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使得孩子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习负担过重与心理压力的增加在不同青少年身上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担心被提问,以致成为一种心理压力,但此种担心在同班级中的大部分同学中却根本不存在。这说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与学习感受是不一样的,学习素质差的孩子,常感到完成好功课十分吃力,需要加班加点,即使如此,也还是成绩平平,从而感到有思想负担,整天心事重重的样子。成绩好一些的孩子如果稍有放松,处理不好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掉队,产生心理负担。如学生景,小学时学习较好,升人中学后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课外作业得加班加点才能勉强对付,身体也虚弱了,经常感到头痛,睡眠不好,夜里常做恶梦。
2.学习适应能力差。
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差影响情绪波动,表现为紧张、焦虑不安。引起孩子心理学习适应差的原因很多,最为主要的是心理与环境因素。如有的孩子说,“在小学,爸爸妈妈对我的学习一直抓得很紧,上中学后,他们仍旧很重视我的学习,但我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他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了,我因缺乏应变能力,从一切依赖父母的环境中走出来就很不适应。”这位同学因此产生了心理负担。学习环境的改变是孩子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缺乏应变能力而遇到心理困难的孩子也有不少,对此我们应该研究增强学习适应性的教育训练方式。初中学习相对于小学,老师的支配性减少,主要靠孩子的自主性,一些孩子的自主性一时没有发挥出来,都会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但随着初中学习的适应,学习成绩又会上升。而有的孩子始终调整不好,成绩不能提高。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发现,孩子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认为自己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产生失落感,无力感,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感”。在这种感觉支配下,不愿再尝试,陷入“造成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
3.不良习惯难改。
心理学家指出人一经习得习惯,意识就深化到下意识、潜意识层面,想改正要有意志、肯下工夫才行。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不良习惯。有的学生上课说话、看课外书、听CD、玩电子游戏、做小动作等。这样降低了听课效率,加大课外作业难度,延长学习时间,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二.家庭分析
1.心理学研究发现,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家庭的问题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有的孩子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长大,缺乏关爱和沟通,形成自悲、孤独、抑郁、甚至厌世的心理。长期低落、压抑的情绪使他们无心学习,将情绪以各种形式发泄,有时很极端,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
某些父母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出现许多问题,父母应监视孩子的所作所为,其结果却造成管得过宽过严。父母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有时手段不正当。那么父母的不当行为将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造成孩子苦恼,烦躁,情绪低落,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和朋友交往时有心理障碍。
2.溺爱的家庭氛围造成孩子学习动力缺失。
现在孩子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家长溺爱孩子。在生活中,父母对子女只注重体质与营养,物质方面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而不注意心理品格的训练,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勤奋、独立自主精神,不注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导致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负责精神的缺失。父母一方面埋怨孩子不求上进,可是孩子勤奋好学的动力又来自何方呢?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们,而学习上又有些苛求他们。不管愿不愿意学习,都要考个好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责备他们。家长认为“我们吃苦头,就是因为没文凭,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个大学,不能再让孩子吃苦受罪了”。一句话,父母不想要孩子吃苦。现在父母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不吃“苦”的环境,将来孩子的“苦”谁为他去分担,孩子形成了生活中“不劳而获”习惯,学习上又怎能不劳有获呢?请我们的家长真爱孩子,“爱子则为其一生计,传之以家财万贯未必能使其受用无尽,一生充实”。
3.孩子的潜能优势没有得到激发,造成被强迫读书的心理阴影。
有些家长要孩子学习,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激发学习热情,而是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这是家长的一种代偿心理。日本教育学者山本光明,把从事某种活动的意愿表现方式,分为四种,充满“斗志”、“被强迫做”、“不想做”、“无法做”。凡是被强迫学习的孩子都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差。
三.学校及其他原因
应试教育的无奈,使学校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孩子全面发展。评价方法的单一,使大多数孩子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无休止的考试练习,难于理解的知识,使孩子望而却步。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将学生吸引去了。还有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给他们造成厌学等不良情绪。
解决方案
1.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
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孩子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家长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等活动,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使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诉真情。然后,针对孩子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2.要耐心疏导,以诚相待,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青少年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家长要针对孩子这些变化,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衡量孩子。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自信心。
3.加强与教师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孩子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孩子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家长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教师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做的过程中,注意积极强化。这时家长和教师要表现出更多的爱,直截了当地找他们谈话,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寻求专家的帮助,这才是较为妥当的方法。只有避免采取粗暴的手段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4.丰富文化生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进入学校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乏味,限制了孩子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好奇、好玩、好动、好积极思维的特点,引导孩子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体育活动,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编辑者:石家庄家教网(www.sjzqhjj.com)